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节能中活动式遮阳与Low-e玻璃应用的深度解析——基于多气候区适配性与政策法规视角

  • 网络
  • 浏览
  • 2025-08-14 11:04

建筑节能中活动式遮阳与Low-e玻璃应用的深度解析——基于多气候区适配性与政策法规视角

引言

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成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中,门窗和透明玻璃幕墙的热量传递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实现建筑在夏季有效遮阳隔热,减少空调能耗,在冬季高效采暖保温,降低供暖负担,成为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目标。活动式遮阳措施以及Low - e 玻璃等节能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中存在着诸多容易被误解和忽视的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正确应用,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一、活动式遮阳措施的必要性及法规依据

(一)活动式遮阳满足冬夏双需求的核心原理

节能建筑要求门窗和透明玻璃幕墙采用活动式遮阳措施,本质是通过动态调节实现对太阳辐射的精准控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活动式遮阳(如外遮阳百叶、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可通过物理遮挡直接阻隔60%-80%的太阳辐射热,其中对近红外线(携带大量热量)的阻隔率可达75%以上,使室内温度降低3-8℃,直接减少空调负荷40%-60%。冬季,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收起遮阳装置后,阳光可透过玻璃进入室内,利用“被动式采暖”提升室温2-3℃,降低采暖能耗15%-20%。这种“夏挡冬透”的动态特性,是Low-e玻璃和固定构造无法替代的。

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办公楼为例:采用外遮阳卷帘后,夏至日室内得热减少68%,空调开启时间从12小时/天缩短至5小时/天;冬至日收起卷帘后,Low-e玻璃可让室内得热增加42%,采暖能耗降低25%以上。

(二)Low-e玻璃无法替代遮阳产品的功能局限

Low-e玻璃的核心优势在于冬季保温,其镀膜层对室内长波辐射(8-15μm)的反射率可达70%以上,能减少热量向室外散失。但太阳辐射中,可见光(占比50%)和近红外线(占比35%)是夏季热量的主要来源,而Low-e膜层对这两类光谱的阻隔率仅20%-30%。例如,高透Low-e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通常>60-70%,近红外线透过率>50-60%,导致大量热量进入室内。更关键的是,Low-e玻璃的“热反射”特性会将室内物体吸收光线后转化的长波辐射(远红外线)反射回室内,形成“高温热聚合效应”——即热量在室内反复积聚,使室温比室外可能高4-8℃。

美国能源部2021年研究报告明确指出:“Low-e玻璃的节能作用仅体现在冬季保温,夏季若不配合遮阳,其热聚合效应会导致空调能耗反增30%。”

(三)国内外禁止单纯使用Low-e玻璃的法规条款

1. 国际法规

◦ 欧盟:《建筑能效指令》(EPBD)2010/31/EU强制规定,南、东、西向窗必须配备可调节遮阳系统,仅采用Low-e玻璃的项目不得通过节能验收。德国《能源节约条例》(EnEV)进一步细化:北纬50°以南地区(如德国南部),所有非北向窗若仅用Low-e玻璃,需承担建筑造价5%的罚款。

◦ 美国:ASHRAE 90.1-2019标准规定,气候区3-8(对应我国夏热冬暖至严寒地区)的建筑,东、西向窗若使用Low-e玻璃,必须搭配遮阳系数(SC)≤0.3的活动遮阳;佛罗里达州《绿色建筑标准》更严格,要求“Low-e玻璃+双层遮阳”组合,否则禁止新建玻璃幕墙建筑。

◦ 日本:《建筑节能法》第12条规定,东京、大阪等夏热地区,南向窗墙比>30%时,Low-e玻璃必须与可调节遮阳联动,违反者最高可吊销施工许可。

2. 国内法规

◦ 国家标准:GB 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强制性标准,明确“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南、东、西向外窗和透光幕墙应采取遮阳措施”,且“建筑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5”。若仅采用Low-e玻璃而无遮阳,将直接判定为节能不达标。

◦ 地方标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2022版)要求,外窗传热系数(K值)≤1.0 W/(m²·K)的同时,必须配备活动遮阳,否则K值需再降低20%;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5-50-2021)规定,夏热冬暖地区东、西向窗若仅用Low-e玻璃,需将窗墙比限制在20%以内(常规为30%)。

(四)Low-e玻璃遮阳系数与透光率的科学设定

1. 遮阳系数(SC)≤0.25:SC值反映玻璃对太阳辐射的透过能力,SC≤0.25意味着仅25%的太阳辐射热可进入室内。根据GB/T 2680-2021《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这一指标可使夏季空调负荷降低40%以上。例如,某项目将Low-e玻璃SC值从0.35降至0.25后,空调能耗减少28%。

2. 透光率>60%:可见光透射比>60%是平衡采光与节能的关键。依据《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透光率不足会导致室内照度<300lux,需增加人工照明,反而增加能耗。高透光Low-e玻璃(透光率60%-70%)可使白天照明能耗减少30%,同时避免“暗室效应”影响人体舒适度。

(五)活动式遮阳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价值

1. 直接节能效益:欧盟“建筑遮阳节能数据库”显示,活动式遮阳可使空调能耗降低25%-50%,采暖能耗降低10%-15%。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实测数据:安装外遮阳后,住宅空调用电量从120kWh/㎡·年降至65kWh/㎡·年,减少46%。

2. 缓解热岛效应:空调外机排放的高温气体(温度可达50-60℃)是城市热岛的重要成因。活动式遮阳减少空调使用后,每1000㎡建筑可减少排热1.2×10⁶kJ/天,相当于降低周边环境温度1-2℃。上海市中心某商业区改造后,遮阳覆盖率从20%提升至80%,夏季平均气温下降1.8℃。

3. 碳减排贡献:按我国电力结构(煤电占比65%),每减少1kWh电耗可减排0.67kgCO₂。一栋10万㎡建筑采用活动式遮阳后,年减排CO₂约1200吨,相当于种植6.7万棵树。

二、未安装遮阳措施的危害及政策约束

(一)热聚合效应的连锁危害

夏季未安装遮阳时,高透Low-e玻璃的热聚合效应会引发多重问题:

1. 空调能效暴跌:室内聚热使空调制冷量与散热量抵消,能效比(EER)从3.5降至2.0以下,导致“越热越开空调,越开越热”的恶性循环。广州某写字楼实测:未安装遮阳措施的房间,空调设定24℃,实际室温达28℃,需调低至20℃才有可能维持舒适,能耗增加50%。

2. 设备损耗加剧:空调长期高负荷运行会使压缩机寿命缩短50%,维修成本增加2-3倍。某酒店数据:未遮阳区域空间的空调年均维修2.3次,安装遮阳措施后的房间降至0.8次。

(二)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破坏

1. 温室效应加剧:空调耗电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0%,我国建筑空调年耗电量超5000亿kWh,对应CO₂排放约3.3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的3.5%。未遮阳导致的额外能耗,相当于每年多排放CO₂5000万吨。

2. 城市热岛强化: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热岛强度已达5-8℃,其中商业区因玻璃幕墙密集、空调外机集中,热岛强度比周边还要高2-3℃。这种局部高温会改变气流循环,导致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增多,尤其近三年时常出现原温度最高的广东地区(因海风干预)<35℃,江、浙、沪>42℃,北京>45℃的南低北高的反常高温环境。

3. 生物多样性受损:城市高温使本地物种栖息地破坏,例如上海城区夏季气温升高导致萤火虫种群消失,广州白云山周边鸟类迁徙时间提前15天。

(三)国内外强制遮阳与限空调政策

1. 国际政策

◦ 欧盟:2021年《气候法》要求所有新建建筑2030年实现“近零能耗”,其中遮阳措施是强制项;法国《能源过渡法》规定,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夏季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19℃,违反者罚款最高1500欧元。

◦ 瑞士:《能源保护法》第7条明确,未安装合格遮阳系统的建筑,禁止安装空调;苏黎世市对空调使用率超60%的建筑征收“热污染税”。

◦ 韩国:《绿色建筑认证标准》规定,办公建筑若不采用活动式遮阳,空调系统能效需达到一级(比常规高30%),否则不予认证。

2.国内政策

◦ 国家层面:《公共建筑节能条例》第21条要求,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遮阳、自然通风等低成本节能措施;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发布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2023)将空调能效准入门槛提高20%,倒逼通过遮阳减少使用。

◦ 地方实践:深圳市《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SJG 109-2020)规定,未按标准设置遮阳的项目,节能验收一票否决;重庆市对采用活动式遮阳的建筑给予3%的容积率奖励,对空调负荷超标的项目限制预售。

三、Low-e玻璃的气候适应性与热聚合危害

(一)优先选择高透光Low-e的技术逻辑

高透光Low-e玻璃(透光率60%-70%)而非低透光产品(透光率<50%),核心原因是平衡采光与节能:

1. 冬季得热需求:严寒地区冬季对太阳辐射得热需求高,高透光Low-e可使太阳得热系数(SHGC)保持在0.5以上,比低透光产品(SHGC<0.3)增加得热40%,减少采暖能耗25%。哈尔滨某住宅采用高透光Low-e后,冬季室温提升2.5℃,采暖费减少30%。

2. 避免照明能耗反增:低透光Low-e会导致室内照度不足,需增加人工照明。测算显示,透光率从70%降至40%,照明能耗增加50%,抵消玻璃节能收益。

3. 减少光污染:低透光Low-e的反射率通常>30%,易产生光污染(如玻璃幕墙反射导致的眩光),高透光产品反射率<15%,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要求。

(二)Low-e玻璃在南方高温地区的适用性局限

Low-e中空玻璃仅适用于严寒地区冬季保温,在夏季和南方高温地区失效的原因:

1. 光谱阻隔失衡:南方夏季太阳辐射中,近红外线占比达45%(比北方高10%),而Low-e对其阻隔率不足30%,导致大量热量进入。深圳某项目Low-e玻璃夏季得热比普通玻璃仅减少18%,远低于遮阳措施的60%。

2. 热阻方向矛盾:Low-e的低辐射特性在冬季阻止室内热量外流(正向作用),夏季却阻止室内热量外散(反向作用),形成“保温即保热”的悖论。广州夏季实测:Low-e玻璃室内外温差比普通玻璃高3-5℃,加剧闷热。

(三)热聚合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危害

1. 机理分析

◦ 第一步:可见光(0.38-0.76μm)透过Low-e玻璃,被室内家具、墙体吸收,转化为长波辐射(2.5-25μm)。

◦ 第二步:Low-e膜层对长波辐射的反射率>90%,导致热量无法通过玻璃散发,在室内反复反射积聚,温度持续升高。模拟数据显示,这种效应可使室内温度在3小时内上升5-7℃。

2.多维危害

◦ 人体健康:长期处于28℃以上环境,会导致心率加快(增加10-15次/分钟)、注意力下降30%,夏季空调病发病率增加40%。

◦ 设备老化:室内高温加速家具、电子设备老化,例如木质地板变形率增加20%,电脑主机寿命缩短15%。

◦ 城市环境:空调外机排放的高温气体使城市热岛强度增加3-6℃,上海陆家嘴地区因玻璃幕墙密集,夏季午后温度比郊区高约5℃。

四、活动式遮阳与节能玻璃的协同机制

(一)组合方案的技术必要性

活动式遮阳与节能玻璃(如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的组合,是解决“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矛盾的唯一可行方案,其核心逻辑是“动态调节+静态保温”的协同:

• 夏季:遮阳装置(百叶、卷帘)阻挡60%-80%的太阳辐射,三玻两腔双银Low-e百叶中空玻璃可进一步反射剩余热量,使总传热系数(K值)降至1.0 W/(m²·K)以下(普通中空玻璃K值约2.8)。

• 冬季:收起遮阳百叶帘后,三玻两腔双银Low-e百叶中空玻璃的低辐射特性减少热量散失(比普通玻璃减少43%),同时高透光保证太阳得热,实现“保温+得热”双重收益。

以夏热冬暖地区某酒店为例:采用“内置遮阳百叶+Low-e中空玻璃”后,夏季空调能耗从180kWh/㎡·年降至85kWh/㎡·年,冬季无需采暖(室温保持18℃以上),综合节能率达53%。

(二)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的节能原理

内置遮阳百叶中空玻璃(将百叶帘密封在双层玻璃间)是协同方案的典型代表,其节能机制包括:

1. 三重隔热

◦ 百叶帘物理遮挡:反射50%-70%的太阳辐射。

◦ 空气层隔热:中空层(厚度19-23mm充入惰性气体)的空气导热系数(0.026 W/(m²·K))远低于玻璃(1.05),减少传导传热30%。

◦ Low-e反射:镀膜层反射长波辐射,减少辐射传热40%。

三者叠加使夏季隔热效果比传统外遮阳提升25%。

2. 智能调节:通过电机控制百叶角度(0-180°),实现“遮阳-采光-通风”联动。例如,当室外照度>5000lux时,百叶自动闭合至45°,既遮阳又保持30%透光率;当室内CO₂浓度>1000ppm时,开启上悬窗通风,百叶同步调整至90°减少风阻。

3. 数据验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测显示,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的夏季总隔热性能(遮阳系数SC=0.18)优于外遮阳卷帘(SC=0.25),冬季传热系数(K=1.2 W/(m²·K))优于普通Low-e中空玻璃(K=1.8)。

五、不同遮阳产品的气候区适配性对比

(一)超高层建筑

• 传统外遮阳:金属卷帘抗风性能仅适用于100米以下建筑,高层或超高层(30-150米)易因风压变形(最大挠度>L/100)、室外安装难度大和高空坠落等存在安全隐患;遮阳板外挂需定期维护(每2年一次),高空作业成本极高(约100元/㎡)。

•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密封结构抗风压性能达1.5kPa(相当于12级台风),符合GB/T 21086《建筑幕墙》要求;无需高空维护,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外遮阳低40%。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采用该产品后,暂未发生任何遮阳系统故障。

(二)寒冷地区

• 传统外遮阳:冬季积雪和冰冻会压垮和封固遮阳棚(荷载>0.5kN/㎡即变形),金属卷帘易因低温(<-10℃)出现卡顿,影响收起功能,导致故障率增大45%,得热减少15%。

•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百叶在密闭空间内运行,不受低温、积雪和冰冻影响;冬季收起后,太阳得热系数(SHGC)保持0.5以上,比传统外遮阳多获得20%热量。哈尔滨某项目采用后,冬季采暖能耗减少22%。

(三)夏热冬冷地区

• 传统外遮阳:遮阳棚在梅雨季易积水发霉,金属部件锈蚀率>30%(5年寿命);活动百叶板缝隙漏风,易产生噪声和视觉障碍,导致夏季隔热效果下降15%,清洁和维护困难,影响建筑物美观。

•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中空层干燥处理(露点≤-40℃),避免结露;百叶完全闭合时可形成“密闭空气层”,隔声和隔热性能比传统外遮阳提升25%,不改变建筑物外立面美观效果的同时,可遮阳透景,一举两得。南京某住宅采用后,夏季室温降低4℃,空调开启时间减少5小时/天。

(四)夏热冬暖地区

• 传统外遮阳:织物帘在紫外线照射下3年老化率>50%,遮阳率从80%降至40%;外遮阳板易积灰,每年需清洁2-3次(成本50元/㎡),不抗台风和暴雨,易受海风盐雾侵蚀和高空坠落。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百叶采用氟碳涂层铝合金(耐候性>15年),紫外线照射下无老化;玻璃表面光滑,灰尘附着量仅为外遮阳板的10%,无需频繁清洁。深圳某写字楼使用5年后,遮阳率仍保持75%以上,比传统织物帘高35%。

(五)温和地区

• 传统外遮阳:固定式遮阳板无法调节,春秋季易遮挡阳光,导致室内照度不足(<200lux),需增加照明能耗;活动遮阳棚在微风天气(3-4级)易产生共振噪音(>60dB)。

•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百叶角度可精确调节(1°增量),春秋季保持45°角,既保证300-500lux舒适照度,又避免眩光;中空层阻隔噪音,关闭状态下计权隔声量(Rw)达42dB,比传统外遮阳高10dB。昆明某项目采用后,照明能耗减少25%,住户噪音投诉下降60%。

(六)多雨台风地区

• 传统外遮阳:遮阳棚排水坡度不足(<3%)时,暴雨后积水率达30%,导致电机短路;台风(>12级)天气中外挂百叶脱落风险>50%,2018年台风“山竹”导致珠三角地区外遮阳损坏率超60%。

•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玻璃幕墙一体化设计,排水坡度≥5%,无积水隐患;百叶固定在玻璃腔内,抗风压性能达2.4kPa(相当于14级台风),台风天气零损坏。海口某酒店经历17级台风后,内置遮阳系统完好率100%。

(七)优选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的综合结论

从全气候区适配性、全生命周期成本、安全性能等维度评估,内置遮阳中空玻璃的综合优势显著:

1. 节能性:全生命周期节能率比传统外遮阳高20%-30%,夏热冬暖地区年节电可达100kWh/㎡。

2. 耐久性:使用寿命>25年,是传统外遮阳(8-10年)的2-3倍,年均成本降低50%。

3. 安全性:无外挂部件脱落风险,抗风、抗震性能符合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要求。

4. 舒适性:可同时调节遮阳、采光、隔声,室内热舒适和视觉舒适度达标率>90%。

六、内置遮阳百叶中空玻璃与幕墙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及政策支持

(一)国内外推动一体化设计的标准与政策

1. 国际标准与激励

◦ 欧盟:《建筑产品法规》(CPR)要求遮阳系统与幕墙的兼容性需通过CE认证,德国《被动房标准》(PHI)对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项目给予10%的认证补贴。

◦ 美国:LEED v4.1将“遮阳-幕墙一体化”纳入“可持续场地”评分项,最高可获3分;加州《绿色建筑标准》规定,一体化设计项目可减免3%的物业税。

◦ 澳大利亚:《国家建筑规范》(NCC)B1.3.1条要求,玻璃幕墙必须集成遮阳功能,否则传热系数需降低25%。

2.国内标准与政策

◦ 国家标准:GB/T 21086-2008《建筑幕墙》第5.2.4条规定,幕墙应考虑遮阳系统的安装与协同,抗风压性能需包含遮阳部件的荷载;GB 55015-2021要求,一体化设计的遮阳系统节能贡献率需≥15%。

◦ 地方政策: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2020)对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项目,绿色建筑评价直接加2分;浙江省对相关项目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专项补贴,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

(二)一体化设计的多维优势

1. 美观性:百叶隐藏于玻璃腔内,幕墙外立面平整统一,无外挂部件的杂乱感。例如,苏州中心采用一体化设计后,玻璃幕墙平整度误差<3mm,获2022年“中国建筑幕墙金奖”。

2. 采暖保温性能:遮阳百叶与Low-e玻璃、中空层形成“三重保温”,冬季传热系数(K值)可低至0.8 W/(m²·K),比传统幕墙(K=2.0)节能60%。北京某办公楼采用后,冬季室温提升3℃,采暖费减少35%。

3. 遮阳隔热效果:百叶完全闭合时遮阳系数(SC)≤0.18,比外遮阳卷帘(SC=0.25)减少28%的太阳辐射得热,夏季室内温度降低5℃,空调能耗减少40%-60%。

4. 安全性:无外挂部件脱落风险,抗冲击性能符合GB 15763.2《建筑用安全玻璃 第2部分:钢化玻璃》要求(可承受50kg沙袋1米高度冲击)。

5. 抗风压性:一体化结构的抗风压性能达±4.0kPa(相当于16级台风),远超传统外遮阳(±2.0kPa),沿海地区适用性显著。

6. 抗噪声性能:中空层(19-23mm惰性气体)+百叶的复合结构,计权隔声量(Rw)达45dB,可阻隔80%的交通噪音(如70dB的马路噪音降至30dB以下),优于外遮阳(Rw=35dB)。

7. 施工便捷性:工厂预制一体化单元板块,现场吊装拼接,施工周期比传统“幕墙+外遮阳”缩短30%(10万㎡项目从180天缩至120天)。

8. 成本优势:虽然初始投资比传统方案高15%-20%,但全生命周期(>25年)成本降低25%,主要源于减少维护费用(传统外遮阳年均维护费50元/㎡,一体化设计几乎为零)。

(三)与传统外遮阳产品的优势对比


数据显示,一体化设计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全面优于传统外遮阳产品,尤其在高要求的公建项目中优势显著。

七、内置遮阳百叶中空玻璃的Low-e玻璃选型策略

(一)三种Low-e玻璃的性能对比与选择逻辑

1. 在线Low-e玻璃

◦ 工艺特点:浮法生产时(高温>680℃)直接在玻璃表面形成氧化物膜层(如SnO₂),膜层与玻璃结合紧密。

◦ 性能优势:膜层坚硬(硬度>6H),耐摩擦、抗腐蚀,可单片使用(寿命>5年,中空密封后使用寿命>32年)。

2.先镀后钢Low-e玻璃

◦ 工艺特点:先在浮法玻璃表面镀膜(如银层),再进行钢化处理,膜层经670℃高温钢化后稳定性提升。

◦ 性能优势:光学性能稳定(透光率偏差<2%),膜层附着力强(>1.5N/mm),无色差,单片>60天不变色和氧化,中空后使用寿命>25年。

◦ 适用场景:高端民用建筑、公建玻璃幕墙(对颜色一致性要求高)。

3.先钢后镀Low-e玻璃

◦ 工艺特点:玻璃先钢化,再镀膜,膜层附着在钢化玻璃的应力层上。

◦ 性能缺陷:膜层附着力弱(<0.5N/mm),易划伤、腐蚀、氧化、变色(3年出现发黄现象),颜色偏差大(ΔE>3),不易二次加工和异地生产合片,单片暴露在空气中48小时即变色和氧化,合成中空后,寿命根据不同企业的工艺仅有3~8年。

◦ 禁用原因:不符合GB 11944-2012《中空玻璃》对膜层耐久性的要求,《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JG255-2019应使用在线Lowe的要求,及满足最新的《住宅项目规范》GB55038规定,需使用25年以上,该类型无法满足寿命需求。

选择结论:中高端工程项目及内置遮阳百叶中空玻璃应优先选用在线Low-e或先镀后钢Low-e玻璃,禁止使用先钢后镀Low-e玻璃。

)先钢后镀产品被推荐的乱象与危害

1.推荐动机

◦ 成本低廉:生产设备投资比先镀后钢低40%,单价低15%-20%,部分企业为低价竞标选择该类型。

◦ 垄断供应:虽该产品颜色稳定性(批次色差大差)和质量极差,但因不同设备均有几乎不可复制的特殊膜色,可绑定工程项目多品牌竞争中的变相独家供货,排挤竞争对手,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形成独家垄断供应。

◦ 信息差误导:利用业主对Low-e工艺的不了解,宣称“钢化后玻璃更平整、镀膜更耐用”等,隐瞒产品质量和性能缺陷,用低品质产品“以次充好”实施不正当竞争排挤同行的行为。

2.潜在危害

◦ 早期失效:某商业综合体使用先钢后镀Low-e玻璃,3年后出现大面积发黄,透光率下降20%,被迫更换,损失超千万元。

◦ 节能不达标:膜层氧化导致遮阳系数(SC)从0.25升至0.40,空调能耗增加30%,违反节能强制标准。

◦ 法律风险:因产品寿命不足引发的纠纷,开发商需承担维修、赔偿责任,2022年上海某项目因此类问题被判赔偿业主800万元。

八、内置遮阳百叶中空玻璃的非金属暖边框技术要求

(一)使用非金属暖边框的核心原因

根据《铝合金门窗》GB/T 8478 中第 5.1.3 条明确规定:“外门窗用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其中空腔内装有传动机构的间隔框,应采用具备耐候性的非金属断热材料的复合型构造,且应采用三边框形式”。具体细则如下:

1. 边框材料要求: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内部用于容纳“传动组件”运行机构的上、左、右边框体,需采用具有耐候性的非金属隔热材料。此类材料应依据使用地的气候条件,具备在高温环境下不变形、低温环境下不收缩开裂的性能。这里的温度指标并非单纯指室外温度,而是在太阳辐射热长期烘烤玻璃表面时,受辐射热影响后玻璃自身的聚热温度值(通常在室外 38℃温度照射 2 小时后,玻璃表面聚热温度通常可能≥85℃)。

2. 三边框形式及复合型构造:关于三边框形式及复合型构造边框体的详细内容,可参考行业标准《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JGJ 255 - 2020 中的“5.1.2.1 边框”:“边框需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为±1.0mm,边框内尺寸应满足传动组件运行的空间需求。边框分为隔热型和非隔热型(即暖边框和金属边框)”。

- 避免接触摩擦:采用三边框可有效避免内置遮阳帘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与中空玻璃内侧表面发生接触和摩擦。

- 降低传热系数:隔热型边框在降低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的同时,在室外高温时还能降低边框空腔内侧的温度。

3. 复合型构造定义及优势:“非金属断热材料的复合型构造”指的是,能容纳传动机构的非金属边框与具有高强度承载力的金属间隔条组合应用,形成复合型构造。这种边框有利于保温、隔热,同时增强中空百叶玻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具体表现为:

- 金属间隔条作用:金属间隔条的高强度可支撑加强中空玻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其两侧的丁基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可阻止热传导,提升节能指标。

- 非金属暖边框优势:非金属暖边框具有“断桥隔热性能”,可实现框体内部“冬暖夏凉恒温环境”,确保传动机构组件不受环境影响而发生老化、变形及开裂,提高产品品质和使用寿命。

铝合金边框缺陷:铝合金边框存在导热快、不隔热、吸热等缺点,若用于内置百叶中空玻璃腔体内部,会存在较大质量隐患和验收风险,具体如下:

节能验收问题:使用铝合金边框的单腔Low - e 百叶中空玻璃的 K 值通常>2.2W/(m²·K),不符合多地的节能验收标准。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内置百叶中空玻璃企业在出具产品检验报告时,会将 K 值弄虚作假改为 1.6W/(m²·K),一旦遇到质检部门现场抽查,将影响竣工验收。

传动机构老化:传动机构在吸热和热导快的金属边框内部,受“夏热冬冷”环境影响,会出现高温膨胀、变形、低温收缩、开裂等老化和损坏现象,导致产品无法正常使用。

玻璃安全隐患:铝合金边框的导热和聚热,会使玻璃边缘和中心部形成较高的温度差,引发挠度变形,甚至可能导致批量自曝,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暖边框与暖边条差异:暖边框与暖边条虽名称相似,但成本和使用功能差异较大。暖边条空间仅能容纳分子筛颗粒,没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和刚性,会影响中空腔体整体结构稳定性和水气密性能。而暖边框可容纳传动机构,能保证传动组件不受高、低温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形、开裂,还可有效阻止吸附在边框上的磁控手柄不受边框导热影响而发生热消磁,降低因玻璃变形引发的高自爆率。因此,内置遮阳中空玻璃产品中的暖边框不能用暖边条替代。

边框是遮阳系统的传热薄弱环节,铝合金边框(导热系数237 W/(m²·K))会形成“热桥”,导致:

热量流失:冬季边框处热量散失占整窗的30%-40%,使传热系数(K值)升高0.5-0.8 W/(m²·K)。

结露风险:夏季边框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易产生冷凝水,导致霉变(尤其在南方高湿度地区)。

)国内外强制使用暖边框的标准

1. 国际标准

◦ 欧盟:EN 1279-5《中空玻璃 第5部分:热性能》要求,边框线性传热系数(Ψ值)≤0.08 W/(m²·K),铝合金边框(Ψ=0.45)需通过断热设计达标,非金属暖边框是首选方案。

◦ 美国:ASHRAE 90.1-2019规定,气候区5-8(寒冷至严寒地区)的窗边框必须采用断热材料,导热系数≤0.5 W/(m²·K)。

2.国内标准

◦ 国家标准:GB/T 8484-2020《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将边框传热纳入整窗K值计算,要求严寒地区边框Ψ值≤0.06 W/(m²·K),仅非金属暖边框可满足。

◦ GB/T 8478-2020《铝合金门窗》中第5.1.3 条明确规定:“外门窗用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其中空腔内装有传动机构的间隔框,应采用具备耐候性的非金属断热材料的复合型构造,且应采用三边框形式”

◦ 地方标准: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20)强制规定,内置遮阳系统的框体必须采用非金属断热材料,否则节能验收不予通过。

◦ 江苏省《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32/4418-2022)中3.3.12第3条明确规定:“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应符合《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JG/T255的规定。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的中空腔内装有传动机构的间隔框应采用具有耐候性的非金属断热材料的复合型构造,并应采用三边框形式。当内置遮阳中空玻璃采用三玻两腔构造时,遮阳帘应设置于室外侧空腔内。”

◦ 上海市《民用建筑外窗应用技术规程》5.3.7条明确规定:“当采用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时,应符合《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JG/T 255 的规定。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的中空腔内装有传动机构的间隔框应采用具有耐候性的非金属断热材料的复合型构造,并应采用三边框形式。暖边间隔框的暖边温差导热值不应大于0.007W/K。当内置遮阳中空玻璃采用三玻两腔构造时,遮阳帘应设置于室外侧空腔。”

九、光伏电控遮阳百叶中空玻璃的技术优势与公建适配性

(一)光伏电控与传统电动遮阳的性能对比

1. 使用功能与寿命

◦ 光伏电控:通过玻璃表面的碲化镉薄膜光伏板发电(转换效率15%-18%),无需外接电源,可实现光照、温度双感应自动调节(如照度>5000lux时自动闭合);电机寿命>10万次(相当于25年),光伏板寿命>25年。

◦ 传统电动:依赖外接电源,布线复杂;手动连线或86盒开关控制为主,调节精度低;布线和接头出错率高,易接触不良;使用寿命<5年。需谨慎选用。

1. 施工安装

◦ 光伏电控:一体化设计,无外接线路,安装效率比传统电动高50%(1000㎡项目从5天缩至2.5天)。

◦ 传统电动:需预埋管线,与幕墙施工和内装公司多单位交叉作业,易出现线路故障(占比30%)。

2. 责任划分与追溯

◦ 光伏电控:系统集成度高,光伏板、电机、百叶由同一厂家负责,故障责任明确。

◦ 传统电动:电机、遮阳部件、线路布置和连接分属不同供应商和施工单位,故障时易推诿,追溯困难。

3. 维修与更换

◦ 光伏电控:模块化设计,可单独更换故障部件(如电机)或整片玻璃,维修成本低、更换效率高;光伏板质保超过20年,期间衰减率仅<10%。

◦ 传统电动:线路故障需拆改幕墙,维修成本高(约2000元/套);电机更换需匹配旧型号,兼容性差,甚至可能破坏室内装修和材料,成本高到很难估量。

4. 节能环保

◦ 光伏电控:年发电量约50-80kWh/㎡,可满足自身运行并向电网反哺10%-15%,减排CO₂约35kg/㎡·年。

◦ 传统电动:年耗电量约5-8kWh/㎡,增加建筑总能耗。

(二)公建玻璃幕墙项目的适配优势

1. 节能指标达标:公建项目(如机场、会展中心)玻璃幕墙面积大,光伏电控遮阳可降低空调能耗40%-50%,轻松满足GB 55015-2021的节能要求(甲类公建能耗限额≤100kWh/㎡·年)。

2. 绿色建筑加分:符合LEED、BREEAM等国际认证的“可再生能源”评分项,可增加3-5分,提升建筑品质。

3. 运营成本降低:光伏发电可抵消遮阳系统自身能耗,部分项目(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实现“零能耗运行”,年节约电费超100万元。

4. 示范效应显著:作为“近零能耗建筑”的标志性技术,光伏电控遮阳可提升项目知名度,如上海进博会场馆采用后,成为绿色建筑标杆。

结论:构建以活动式遮阳为核心的建筑节能体系

我国多气候区的建筑节能需求,决定了“活动式遮阳+Low-e玻璃”的协同方案是必选项。通过本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技术逻辑:活动式遮阳解决夏季遮阳隔热问题,Low-e玻璃解决冬季保温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单纯使用Low-e玻璃会因热聚合效应加剧能耗,违反节能本质。

政策强制:国内外法规已明确禁止单纯使用Low-e玻璃替代遮阳,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更需将活动式遮阳作为强制项,否则面临验收不通过、罚款等风险。

气候适配:不同气候区需差异化选择遮阳与玻璃组合方案,严寒地区侧重“保温+得热”,夏热地区侧重“高强度遮阳+低传热”。

创新方向:内置遮阳与幕墙一体化、光伏电控遮阳等技术,是未来公建节能的核心升级路径,可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与提升舒适度的多重目标。

推广活动式遮阳、限制Low-e玻璃单纯使用、降低空调使用率,不仅是建筑节能的技术选择,更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火炉城市”高温风险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quanqiujiancai.com/xinwen/77.html

相关推荐
一周热门